两次都输澳大利亚男篮,但中国男篮把“会打硬仗”带回来了

作者:山猫体育直播

来源:滚动播报

(来源:上观新闻)



U16男篮亚洲杯昨晚落幕,中国队58比85不敌澳大利亚,获得亚军。澳大利亚实现前所未有的“四连冠”,两位中国小将张懿赵杰、张子一入选赛事最佳阵容。更重要的,是球队已提前拿到2026年U17男篮世界杯的入场券。


就在一个月前,成年国家队在吉达的亚洲杯也和澳大利亚决战,1分惜败。某种意义上,今年这两支不同年龄层的中国队都把“球队气质”拉了回来:敢拼、敢扛、敢在强度里找办法。情绪价值重要,但更重要的是,它在推动训练场上的那些细枝末节发生变化。

小组赛这批孩子打得很硬:首战把东道主蒙古拿下,随后赢马来西亚,第三场在一度落后8分的情况下翻了韩国,三场净胜刚好+130分,直接锁定小组第一进八强。四分之一决赛84比69过了巴林,半决赛靠末节一波14比0把新西兰摁住,时隔八年再进决赛——这个“八年”不只是时间长度,更是一个训练周期的“回声”。

决赛的分差确实有点刺眼,但重要是,知道输在哪儿。上半场两队只差1分,问题主要出在第三节之后的强度与效率:对手整体命中率44%,咱们33%;两分球50%对40%,三分更是25%对15.8%,罚球65.5%对54.2%。我的感受是,对抗一上来,我们的终结和外线没跟上,体能下滑时的进攻选择也被迫变难,犯规与罚球的“白捡分”没吃到。这些地方,没其他办法,就是练。

当然,有短板,更有亮点。这届我们不是“靠一个人扛”。张懿赵杰场均16.2分、4.5板、4.5助,能持球能突分;张子一11.2分、8.5板、1.8封盖,内线的存在感够了;陈昱休场均6.7次助攻,是少见的“能把节奏按到自己节拍上”的后卫。更重要的,赛事最佳阵容给了我们两个名额,官方的评价已经说明问题。

团队层面,三个亮点最打动我:第一,这批孩子会“在强度里找办法”。半决赛那段14比0,不是靠一人乱仗,而是靠防守串联和转换反击,把节奏拽回来了;第二,角色愈发清晰:一外一内的轴心雏形出来了,外面有人能拿、能分,里面有人能站住、能协防;第三,会制定阶段性目标:小组第一、进四强、进决赛、锁定2026年U17世界杯资格,这条路走得很稳。

今年成年队在吉达和澳大利亚大战到最后一球,U16这边也跟澳大利亚缠了一整场。很多球迷说“又是澳大利亚”,但这恰恰是好事——你要想抬高自己的上限,对手的含金量当然越高越好,而澳大利亚队就是当下,中国男篮面前最现实的那堵高墙。

接下来怎么干?我的建议是两手一起抓。短期是在队伍内解决“强度—效率”的转换,把训练课的强度做“大”,让投射、终结和罚球在高强度里形成肌肉记忆;同时尽快安排和欧洲队伍的热身,让孩子们习惯更快的对抗节奏和更“高明”的防守手段。长期就是延续这两年的路子:体教结合继续往深里做,U系列保证充分的高质量比赛密度,把“会打硬仗”“会处理末节”的能力,变成每一代梯队的共性,而不是这一届的特例。

你能从这批孩子身上看到那股久违的狠劲儿,也希望管理层、教练团队清楚他们当下该补什么课。等到U17男篮世界杯之时,我们希望看到的是同样的胆量,更细的手活儿,更亮眼的成果。

原标题:《两次都输澳大利亚男篮,但中国男篮把“会打硬仗”带回来了》

栏目主编:陈华

来源:作者:解放日报 姚勤毅

相关内容

热门标签